创业之路,道阻且长。很多创业者在创业初始阶段都会经历“选方向”的痛苦,看似创业机会很多,市场广阔,但到底从哪里开始呢? 如何设计公司章程?
在无限不确定领域做一个相对确定的选择,这意味着任何一个方向性的决定都将会对之后一系列行动产生根本性的影响,而恰恰是如此关键的第一步,很多创业者往往并不太重视,或者下决定过于草率,这也会为之后项目遇挫或失败埋下伏笔。
在“选方向”这件事情上,很多创业者都有意或无意地踩过以下这些“坑”,避免同样的错误,可以在创业的道路上走的更稳更远。
方向的选择至关重要 ,走对了路,才不会跌倒
当风口的“猪”
看到某个模式炒得火热,就认为有前景有市场,于是满怀一腔热血,找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匆忙间就开了张撸起袖子干起来。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2011年的团购、2013年的O2O、2014年的智能手环、2016年的直播和单车大战,2017年的充电宝之争等等,一个领域可能几个月时间就涌入了几十家创业公司。而惨痛的事实是,存活到最终获得成功的公司寥寥无几。
诚然,追风口热点避免了思考方向的折磨,创业者只需要全力以赴做执行,开足马力向前冲。然而,追风口的公司,在经历过持久而残酷的淘汰赛之后,绝大多数都化作了陪跑的炮灰最终消失。
“站在风口上,猪都会飞”这句被广为“误传”的创业名言,雷军也不下一次做过解释,强调“我引用这句话是为了说明创业成功的本质是找到风口,顺势而为。”
“风口”其实一开始都不存在,只是率先跑出了几家公司,在特定的领域顺应社会趋势、洞悉用户需求并提供好的解决方案而拥有很好的市场反馈与发展速度,于是资源开始下注加持,让大家看到了可能存在的“广阔市场”和巨大的“发展潜力”,然后一大波新的创业公司和各路资源竞相跟进,所谓的风口就这样被吹了起来。
但创业者们需要明白的是,现在市面上所有身价不菲的独角兽们,几乎没有一家是“追风口”追出来的。为人熟知的去哪儿、饿了么、滴滴、小红书、映客、OFO,还有一大串名字,都不是。
相反我们反而可以观察到一些共性:对用户需求的深刻理解,对市场趋势的独立判断,对战略战术的笃信。还有最重要的:保持初心,决不放弃。他们的想法在早期可能不被人认可,但之后却引领了整个领域的兴起。所以,如果想要打造伟大的公司,创业者最好还是沉下心来思考和探索那些少有人走的路。大家都看到的路,不是给创业公司走的。要想不被巨头碾压,只有另辟蹊径。
“好马”不吃“回头草”
“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但创业者如果也这么想,很可能会错过自家身后一片浓郁的森林。很多创业者在创业之前都或多或少地积累了一些行业相关的经验和资源,可一旦辞职准备创业,仿佛就要跟过去彻底告别。在寻找方向时陌生领域的神秘感和与之伴随的兴奋劲刺激着创业者,不来个“大胆试错”似乎就不是真正的创业人,一腔热血无处发泄。等到该犯的错都犯了,该趟的坑也都躺了后,回过头可能才惊讶地发现,自己原来工作的领域竟然跑出了一两家明星级的创业公司。
外行创业风险很高,成功与否既与创始人素质高度相关,又需要一些运气的成分。对于不太熟悉的领域,创业者往往会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和冲劲。外行经验有时或许的确能赐予他们不同的新鲜视角,另辟蹊径去探索,但也有可能不符合实际,从头到尾整个过程都大错特错。
而对于之前熟悉的领域,创业者或许会变得更为审慎和理性,也早已失去了冲动和热情。但在熟悉的领域创业,经验往往能帮创业者避开深坑,使用巧劲做到事半功倍,前期积累的行业人脉资源也会在某些关键节点上发挥出重要作用。何乐而不为呢?
只干厉害的“大事”
很多创业者受到创业传奇或是创业偶像的激励,自带理想主义的“情怀”光环,认为创业的目的是为了改变世界,改善人们生活,为社会创造价值。这是非常好的特质,然而有时候也因为有了这样的“包袱”,反而在选方向上容易偏颇,一心只关注改变世界的理念,或者只想做有“大市场”的领域。这里就容易犯两个错误,一个是对该这一方向难度的低估和自身实力的高估,另一个是容易闯入竞争的大红海或者巨头潜在拓张的领地。有时候,“见缝插针”才是创业最好的“切入点”。
就拿无人驾驶来说,它的确是一个对于人类未来生活革命性的理念,看似拥有一个“光明的前景”。但无人驾驶领域需要巨大规模的技术研发、资金量和资源支持,创业门槛非常高,单纯有技术研发能力的创始人,如果缺少相关领域较多的经验积累,没法找到足够多的钱来烧,背后没有强势资源的合作与站台背书,没有可落地的试验性应用场景使用,比较难网罗到一批有相关研发经验的优秀人才加盟,那么这条创业之路注定艰难无比。
因此,空有坚定的信念是无法帮助公司活到无人驾驶领域真正兴起的那一天。